前几天,一段令人触目惊心的监控视频被曝光。
镜头下,女孩站在奶茶店门口。
突然,一辆白色轿车出现,急停在女孩身边。
还没等反应过来,司机宁某怒气冲冲下车直奔女孩。
毫无预警,他粗暴地拉扯女孩,用力往车里塞。
女孩尖叫着求救,拼命挣扎,但无奈体能差距悬殊,没能逃脱宁某的掌控。
几番撕扯,终于有路人上前制止,女孩万幸得以逃脱。
面对周围人的怒喝,宁某无动于衷,慢悠悠地上了车,扬长而去。
这还不是最令人愤怒的。
就在当晚,宁某在社交平台发布了一条带着二手车广告的“道歉”视频,视频的内容内涵意味十足。
他说:“由于我个人感情问题造成不好的影响,在这里我跟你们说一声对不起。我为我昨晚的行为感觉到羞耻。我也希望各位男性朋友遇到个人情感问题,不要冲动,懂的都懂。”
果不其然,视频一出,有些人就品出了别的意思。
但随着更多正义网友的愤怒指责,宁某很快删除了这个视频。
为了堵住“受害者有罪论”的风向,女孩不得不出面澄清。
原来,双方是前任男女朋友关系。
交往期间,宁某多次使用冷暴力,甚至上升到肢体暴力,女孩忍无可忍,最终选择分手。
没想到,却发生了文章开头的一幕。
之后女孩报警,宁某在法律面前写下保证书,并保证不会再来骚扰她。
图 | 右(宁某)
用一张保证书对当街暴行收尾,属实有些离谱。
孙顺发律师表示,
“写保证书不属于《治安管理处罚法》规定的处罚种类,其作用在于对书写人的心理约束或者道德约束。
在该事件中,宁某在调节后写下保证书,而保证书不具有法律效力和强制执行力。
如果宁某再次出现伤人行为,仍然要根据具体行为判断其应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。”
也就是说 ,这份保证书既不能对受害女生起到保护作用,也不能对施暴的宁某起到约束作用。
如果宁某再次对女生实施暴力,也不会因为之前写过保证书受到更严重的惩罚。
因为,保证书并不具备法律效力。
回想过往,保证书这个东西,我只在上学的时候写过。
原因是偷吃辣条被爸妈发现,偷吃垃圾食品的严重性小到只能写保证书来和稀泥。
既能让他俩消气,又能“惩罚”我。
但写完保证书后该吃还会吃,只是我更谨慎小心,尽量不让大人发现。
而在这则新闻里,女孩当街被暴力对待,若是没有路人阻拦,她会遭遇什么我们谁也不知道。
但宁某完全没有受到任何处罚,仅仅是一纸保证书了事。
它无法保证受害者的安全,甚至不能证明施暴者是否真心悔过。
就在一个月之前,一名山东的女硕士被男同事刘某当众捅死。
已婚的刘某曾多次骚扰女硕士,还试图用吃药自杀的方式威胁对方。
屡屡遭受拒绝后,丧心病狂的刘某将女硕士从员工宿舍强制带到家中,拘禁两天。
在这两天内,女硕士遭受了无数的恐吓和暴力,多次精神崩溃。
逃出后,女硕士报警。
刘某跪地痛哭请求原谅,并写下了不再骚扰的保证书。
然而,就在女硕士上班返岗的第二天,刘某将她当场杀害。
一次又一次的骚扰、恐吓,换来的只是一纸毫无法律效力的保证书。
面对尖刀的那一刻,她该有多么恐惧,多么绝望。
图 | 源于《99亿女人》剧照只可惜,再“真诚”的保证书,也换不回一条鲜活的生命。
今年1月,湖北黄石的小芳再起诉离婚期间,被丈夫持斧头砍死在家门口。
无独有偶,婚姻期间多次施暴的丈夫,曾写下不再打人的保证书。
陕西汉中的梁应凤在多次遭到丈夫程某家暴后提出离婚,却被程某威胁:“敢离婚就杀你全家”。
在此之前,程某也曾写过保证书不再打人。
此类相关新闻,多不胜数。
不同的故事中,都有着同一个模板——女性被家暴、得到保证书、最终再次被伤害甚至杀害。
试图将法律问题诉诸于道德约束,却多以悲剧收场。
警方之所以多用保证书解决,是因为法律之下还有人情。
给过错方多一次改过的机会,也符合警方处理此类案件的第一原则。
更潜在的原因是,亲密关系中的受害者,常常对施暴者抱有侥幸心理,试图“再给对方一次机会”,换来幸福的生活。
但事实上,她们往往得到更残忍的结果。
图 | 源于
《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》剧照
在《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》里,男作家八女川彻也凶残暴戾,常常殴打松子,甚至逼她去应聘浴池女郎的工作。
松子却从未想过反抗,一边忍受暴力,一边出卖情色补贴家用。
后来的恋人阿龙,对松子也是非打即骂,但松子仍心甘情愿地爱他。
身心被反复践踏,松子却一次次原谅,然后迎来更疯狂的虐待。
都说影视剧美化了生活,强化了悲剧。
但松子的故事却弱化了悲剧。
图 | 源于《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》剧照
据2010年的美国反家暴联盟数据表明,85%的受虐者无法彻底离开一段虐待的关系。
除了现实的桎梏以外,更多的和松子一样,是受害者“单方面的和解”。
从心理学上来说,让受害者相信暴力行为一定会再次出现,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。
“Ta一定会悔改”,是受害者为这段亲密关系编织的美好幻想。
甚至,受害者会认为,施暴是因为在乎。
图 | 源于
《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》剧照
他们坚信“打是亲,骂是爱”,受伤能够换来对方的愧疚,和更深刻的爱。
就像心理咨询师说的:“当一个人未能与父母建立起比较强烈的、稳定的依恋关系时,其内心的安全感缺失,是无法通过年龄的增长而得到解决的。”
松子正是如此。
妹妹因为体弱多病,成了父亲的掌中宝。
她却沦为存在感最低的一个。
为了引起父亲的关注,松子常常扮鬼脸让他开心。
图 | 源于《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》剧照
从小到大,松子自己也记不得做了多少次鬼脸,但仍没有成为“被爱得更多”的女儿。
受虐倾向的背后,实则是安全感的极度缺乏。
原生家庭的影响让松子们无法认清健康的亲密关系。
她们往往在遭受了种种暴力后,变得习惯承受,甚至会潜意识认同施暴者。
就像松子,她从未怨恨过那些男人打骂她,她只怕不被爱。
图 | 源于《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》剧照
但也正是这样,无数亲密关系中的“施暴——受虐——再施暴”互动模式就逐渐形成了。
这也是为何家暴只有“0次和无数次”的原因。
但她们不知道的是:暴力≠爱,暴力=犯罪。
就像豆瓣高赞评论松子的那句话,她不明白人生失败的根源,就是全身心地投入、舍弃自尊,来搏得并不值得拥有的所谓的爱。
图 | 源于《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》剧照
以上种种,并非完全否定保证书的存在价值。至少,离婚时,保证书可以作为婚内家暴的证据,用来维护受害者的权益。
即便如此,保证书也绝不是处理亲密关系中暴力行为的最佳方式。
撕开“情感纠纷”的遮羞布,暴力就是犯罪。
与其寄希望于施暴者良心发现,不如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。
不接受调解,坚决起诉是对制止家暴基本的认知。
面对暴力,首先要做的是及时取证。
录音录像、给伤口拍照、及时去医院验伤请医生开诊断证明,这些都将是最好的证据;
在反抗暴力过程中及时大声呼救,吸引邻居帮助自己,他们也能成为自己的人证。
其次应及时报警。
跟亲朋好友哭诉并不能让施暴者不再暴力相向,只有警察可以。
再者,及时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。
保护令的使用期间可以禁止施暴者骚扰、跟踪、暴力对待受害者本人及其家属。
目前,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有效期不超过六个月,自作出之日起生效。
人身安全保护令失效前,人民法院可以根据申请人的申请撤销、变更或者延长。
最后也是最重要的,不要对施暴者心软,不要对暴力心存侥幸,因为它和他们只会变本加厉。
▽
文字为国馆读书原创,转载请联系作者
/
本文作者:橙子味的糖
/
版式设计:Gracedo
· 致亲爱的国馆家人们 ·
与历史对话,携伟人同行,同时代谈谈心
我们用文化温暖人心
暑期,如何让孩子对学习上瘾?
让孩子爱上阅读,利用暑假逆袭
预约716直播间,来听干货